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的6.2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后,保险公司除了做好常规理赔外,还组织应急救援队伍深入一线协助当地开展灾后救援工作,并捐款捐物,切实发挥了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巨灾险在应对重大灾害、保障国计民生、助力构建韧性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巨灾险也还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和风险再分散的发展路径或可成为破题思路。

  自主创新研发中国系列巨灾模型

  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此前,监管部门指导地方结合自身风险特点开展试点,推动巨灾保险在广东、四川等十多个省市落地,40多家保险公司组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落地。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能否投保该类保险还未知。地震巨灾保险在此次地震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还有待观察。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震巨灾模型迭代研发至3.6版本,实现商业应用。该模型填补了行业空白。目前模型已有23家保险机构、3家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使用,为国家战略安全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台风灾害方面,我国部分沿海地区有时也会面临台风威胁。目前,我国台风巨灾模型迭代研发至2.4版本,实现商业应用。

  中再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风场、降水场、风暴潮及城市内涝耦合作用,支持海上风电、输配电网等特殊标的风险分析,为行业巨灾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基于中国台风巨灾模型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的“风·眼”产品,能够动态展示台风大风、降水及次生洪涝淹没全过程灾害强度,提前量化实时台风巨灾事件损失,可服务政府、产业、行业风险减量管理。

  在洪涝灾害方面,上述负责人介绍,中国洪涝巨灾模型迭代研发至1.5版本,计划2024年发布商业化版本。中再巨灾管理公司聚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等国内优势研究资源,集智攻关、接续发力,于2022年成功研发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洪涝巨灾模型1.0,并于今年迭代升级发布中国洪涝巨灾模型1.5版本。

  该模型集成了万年情景降水事件集,能够反映中国大陆季风气候降雨特征,构建了考虑重要水库、水闸等调蓄洪作用的全国河道泛滥型洪涝模型及重点城市精细化洪涝模型,为更为全面、快速、精准地模拟计算洪涝保险损失提供了可靠基础。中国洪涝巨灾模型1.5的顺利完成,为2024商业版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将有效助力社会洪涝灾害风险治理能力提升。

  给保险“上保险”构筑又一道防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显著增加,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各国对于巨灾保险的需求都在上升,我国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巨灾险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从3.7万亿元增长至4.7万亿元,提供保险保障从4154万亿元增长到13679万亿元,支付保险赔款从1.1万亿元增长到了1.5万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28.4%、229%和39%。保险资金应用余额突破25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累计超过21万亿元。特别是今年夏季,保险业及时向16个受台风、洪水灾害影响严重地区支付赔款超过百亿元,支持了灾区稳定生产生活和灾后恢复重建。

  随着保险产品体系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提升,保险赔付效率大幅提升确实成为常态,这同时也为保险业带来了挑战。

  保险业既要提升巨灾保险的覆盖率,又要面对日益频发的灾害所带来的赔付额的提升,还要确保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保险业如何分散自身风险?谁又能来为保险业“上保险”?

  业内认为,给保险业“上保险”,可以提升保险业整体的承保能力,这不仅仅是直保公司单方面的事情,也是需要构建一个由“直保公司+巨灾共保体+再保公司+资本市场+巨灾专项基金+政府财政兜底”共同构成的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

  “近年来,保险业在通过产品创新,如发行巨灾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将风险进一步分散到资本市场,以弥补缺口,从而形成巨灾保障体系的又一道防线。”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说。